2017年文学院目标责任制自查报告
来源:    上传时间:2017-12-27

   

党建工作

(一)班子建设

2017年,文学院领导班子紧盯年度履职尽责的目标任务,强化措施,多管齐下,狠抓工作落实,提高领导班子决策能力和执行能力。

在班子建设中做到五个注重:一是以党建活动为载体,引领工作开展。抓实学院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精神学习、立德树人、文化传承等活动,充分发挥党建指导引领作用,有力推动各项工作开展。二是班子团结有力,保障工作落实。文学院党政团结,班子和谐,坚持民主集中制,有分工有合作。班子经常集体研究各项工作,形成推动工作的方案、路径、措施,为推进各项工作提供有力保障。三是党员干部带头,营造干事氛围。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示范作用,尤其是院领导班子率先垂范、以上率下,核心工作、重点工作带头干,在文学院营造了浓厚的干事氛围。四是精细谋划,助力工作创新。围绕“立德树人、文化传承”,拓宽思路,精细谋划,设计制定周密、细致的方案。专业设置、审核评估等工作,科学规划实施路径,既有针对性,又有创新性。措施得力,执行细致到位,为各项工作求创新打下坚实基础。五是以全院上下齐心,确保工作成效。在推动工作落实上,学院分管领导、中层干部、教职工上下一体,相互补台,相互配合,相互支援,干部群众关系密切,有效确保了年度工作圆满完成、取得实效。

(二)党建建设

  1. 思想建设。坚持政治理论学习,提高全院教职工思想政治意识。扎实开展“两学一做”,贯彻落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学懂弄通做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等活动,充分发挥党建思想引领作用,有力推动各项工作开展。

  2. 组织建设。强化分党委和行政在政治思想建设上的领导责任,明确岗位分工及“一岗双责”,坚持党政联席会议、党委中心组学习、民主生活会、政治学习制度,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切实履行“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促落实”的职能,科学谋划学院发展,不断提升治院办学实力。

  3. 廉政建设。围绕队伍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落实“两个责任”,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强化工作风险预判,加强对重点事项的调查跟踪,形成齐抓共管的党风廉政建设局面。文学院在凡属重大决策、人事制度改革、干部任免、引进人才、重要项目安排都要经过集体讨论和公示。

 

二、人事制度试点改革工作

(一)以人为本,按需设岗。在编制总量内,岗位设置做到统筹兼顾,既坚持人尽其才、岗责相适、人事相宜的导向,又考虑现有教职工队伍结构及未来发展需要;既立足于优化人力资源,突出绩效,又要保护和调动大多数教职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尊重现状的基础上,合理设置各类各级岗位。

(二)分类管理,公开透明。根据学院教师、其他专业技术人员和行政管理队伍的工作性质和特点,结合人才培养、学科专业建设、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需要,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充分考虑不同岗位教职工的利益与诉求,坚持因事设岗,科学分类。在试点改革中,学院岗位类别设置分为:教师专业技术岗位、行政管理岗位和其他专业技术岗位。

(三)竞争上岗,平稳操作。强化组织领导,学院成立人事制度试点改革领导小组,以院长、党委书记为组长,研究制定学院人事制度试点改革方案,组织学院全员聘用、考核评价等工作,稳步推进试点改革。进一步明确任职条件,实行双向选择,竞争上岗,择优聘用,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激励机制。加强政策宣传,学院广泛听取教职工意见或建议,科学测算,动态调整,合理确定各级各类岗位基本工作任务和岗位职责,确保分步实施、整体推进、稳定和谐。首次岗位聘用,采取“分类入轨,竞争上岗”的方式。

(四)合约管理,绩效考核。实行定期聘用,合约管理,所有受聘人员与学校签订聘用合同,享受相应的权力并履行相应的职责和义务,学院按照合同约定进行管理。全院现有在编在岗教师、其他专业技术和行政管理人员,从2017年始聘,聘期均为三年。突出绩效导向,考核结果作为晋级、奖惩、项目工资和奖励性绩效发放、以及续聘、转岗、终止聘用的依据,逐步建立符合学院发展实际的考核评价模式。

 

三、教学工作

(一)审核评估工作。

1、制定《文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评建实施方案》,细化评建工作日程安排,做到月月有任务,人人有任务。成立以院长、书记为组长的评建工作专班和QQ群,形成“所有评估事务首先汇总给教学副院长——教学副院长统筹处理——汇报院长、书记——分解给各口责任人”的工作链条,保证了评估过程的有序开展。

2、以院教学委员会为责任主体,修订和制定以课程考核和实践教学管理为核心的常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按照二级学院评建任务清单要求,完成必备和必查的数据、支撑材料和教学档案,提交院年度质量报告和专业年度质量报告,类别清晰、内容详实的文本材料得到评估专家的高度好评,成为审核专家查阅的亮点。

3、迎接两次全校性的预评估,针对检查的问题,及时制定《文学院评估工作整改方案》,做到重点突出、任务明确、推进有序。配合学校做好评估专家进校考察工作,制定《文学院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接待方案》。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以省级教学成果奖的申报为抓手,总结、梳理近三年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定位、特色、成效,研究分析其不足,为后一阶段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具体实施和微观修正提供参考性依据。

2、本着“抓细节落实、抓具体成果、抓社会影响、抓成果鉴定”的申报思路,成立省级教学成果奖申报工作专班。上半年,省教育厅组织专家对我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项目进行了鉴定。

3、以“学科交叉、专业复合、四方协同,培养文学与艺术学专业创新性应用型人才”为成果名称,修改和打磨研究报告,梳理和汇聚支撑材料,成功申报获批了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取得历史性突破。

(三)差异化专业建设。

1、继续坚持差异化专业建设的理念,凸显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对位的专业建设特色,凝练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建设项目的标志性成果。

2、依据《本科专业评估办法》,借助审核评估的工作流程,对各专业进行专业评估。通过填报基本状态数据采集、编制年度质量报告、评估专业建设项目绩效,梳理了近三年专业建设的成效和成果,设计和规划了后续发展思路。

3、召开了新生专业推介会,详细解读了三个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和目标、专业课程体系、专业优势和特色以及专业的市场前景,引导新生尽早做好专业学习规划,增强专业自信,激发专业情感。

(四)实践实训基地建设。

1、发挥现有实践、实习、实训基地作用,整改或撤销挂名基地,拓展高层次、高档次省内外基地。对省级实习实训基地的基本条件进行了改善,基地容量达到40人。先后与《光明日报》湖北记者站、《文汇报》湖北记者站、深圳市资智通教育培训有限公司签订了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协议;与中国网络电视台、湖北长江垄上传媒集团、深圳观山文化传媒公司、深圳松岗启迪培训学校谈妥实践教学合作意向。

2、与基地合作,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先后开展了第二届“讲练展评”展评会活动、组织参加湖北省大学生新闻传播教育创新实践技能竞赛、参与基地主办的“3·15在行动”打假晚会、协同基地筹备第六届“中国襄阳大学生微电影节”等。

(五)实验室建设。

1、建立和完善了具有文学院实验室特色的《文学院实验室开放管理办法》、《文学院实验仪器设备遗损赔偿管理办法》等,并将所有管理制度印制成《文学院新闻与传媒实验室管理办法汇编》。

2、修订所有实验课程的课程教学方案及实验指导书,并印刷成《文学院专业实验课程教学方案汇编》、《文学院专业实验课程实验指导书汇编》;设计了面向全校学生开放的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性、创新性实验项目,制定开放计划,指定专人进行指导。

3、改善实验环境,制作了实验室简介、实验制度标牌、实验室门牌及门号牌等,并统一上墙。

(六)教学建设与教学改革。

1、以专业为单位设计各类项目申报对象,获批专业类项目1项,课程改革类项目8项,课程建设类项目5项,教学团队3项,特色教材4项,立体化教材4项,实践教学基地项目1项,实验室项目1项,教研项目4项,课程育人专项3项,发表教研论文20篇,出版特色教材5部。 

2、推进实验教学改革,如期举行了第三届“新闻传播类专业学生优秀作品展评会”。共征集作品100余部,入围作品40部,邀请校外专家现场点评获奖作品,实现校内与校外、学界与业界的有效融合。

3、获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7项(省级3项、国家级1项);参加国家级、省级学科竞赛4项,获奖31项;学生发表学术论文12篇。

四、科研工作

(一)常规工作

  1、纵向项目的申报、获批与结题。 2017年共申报省部级以上项目24项、厅市级项目8项。获批国社科后期资助项目1项(王海燕的“鲁迅的黑暗体验与书写研究”,17FZW027)、国社科重大项目子课题1项(李骜的“乐府诗集整理与补编”之子课题,13&ZD110,经费尚未到账)。获批省部级项目4项,市厅级项目4项。本年度,有1项教育部项目、1项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1项湖北思想库课题、6项教育厅项目结题,结题情况良好。

2、学术成果的推出。全院教师在《光明日报》、《语言研究》、《上海师范大学学报》等C刊或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14篇,EI检索1篇,在普通期刊上发表论文125篇,论文共计140篇;出版学术专著7部、古籍整理类著作5部。

3、学术成果获奖。2017年,组织申报襄阳市自然科学奖2项,获二等奖2项。根据科研管理计划,早动手早谋划,初步遴选了申报2018年省社科成果奖的专著与论文,并提前进行培育。

4、科研管理。按计划做好项目申报、成果推出与培育、组织报奖、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提升及申报项目辅导等工作;做好科研材料的搜集、备案工作。

(二)特色工作

1、服务地方成效。地方文献整理与研究团队本着多打磨、出精品的态度与宗旨,在刘刚教授以及湖北大学文献学专家郭康松教授的指导下,对《枣阳四志》点校稿经过多次修改,最终定稿,现由长江出版社出版。与襄阳市史志办的合作初见成效,秦军荣教授等被市史志办推选为襄阳市地方志学会常务副会长等多种职务,指导襄阳市村志编纂工作;多名教师参与了《湖北要览.襄阳篇》试点编写工作,目前已完成了文稿的撰写与修改工作,进入出版程序。多名教师参与襄阳市文化小康建设的调查与研究工作,申报获批湖北省思想库课题1项、襄阳市“汉江智库”重点课题1项,完成高质量调研报告1篇,并在市社科联举办的“文化小康”论坛做大会主题发言;四位教师撰写的关于襄阳市文化小康建设的理论文章发表于《湖北日报》(2017年6月4日理论版),被搜狐网、中国社会科学网等多家网站转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三位教师荣获“2015-2016年度襄阳市先进社会科学工作者”称号。继续推进襄阳汉语方言保护工程,马婷婷、杨琳两位教师分别获批国家语委重大项目“湖北汉语方言”子课题一项。

2、横向科研项目的产出效果。共获取横向项目7项,到账经费89万元,超额完成了学校下达的横向任务。其中,枣阳旧志整理、刘秀研究两个项目皆为我院与枣阳市政府合作的项目。

3、科研成果在学科建设的聚合度、与人才培养的关联度明显增强。我们以人文教育与文化传播学科群为统领,为教师科研导向,科研成果体现出一定的凝聚度。今年有21篇学术论文、8部著作与襄阳文化直接相关,分别占了七分之一、三分之二。注重科研成果向人才培养的转化,一是科研成果为师生共同完成,比如刘刚教授的《< 楚辞·招魂>“庐江”地望田野调查与研究》,是与两名联合培养的研究生共同完成的;二是科研成果直接或间接地应用在教学中,如《历代文人咏襄阳》、《当代襄阳文学作家作品鉴赏》等成果应用于教学。

 

五、学科与硕士点建设

(一)学科平台建设。

1、完成了“襄阳数字艺术馆”网站及其创作基地的硬件建设,收集整理了100幅襄阳出土的楚美术文物高清图片数据,2017年5月下旬举办了“寻根之路——襄阳本土艺术研究成果展”,首次提出并向社会推介“荆楚盆景”的概念及其内涵。

2、与枣阳市政府及企业合作新建刘秀研究所,拟定了“刘秀与中国传统文化”、“刘秀的历史文献研究”、“光武文化的传承研究”等重点研究领域。

3、组建荆楚艺术研究所。以“警醒襄阳文化自觉,呼唤荆楚文艺复兴”为宗旨,深化荆楚艺术研究,复兴荆楚艺术辉煌。目前整合组建了7位研究人员的团队,并已开展了实质性的工作。

4、以唐诗与襄阳研究所为依托,继续建设“孟浩然研究网站”,更新补充孟浩然网站资料,更新上传了20多万字的资料。

5、完成“语言信息分析研究中心”的建设计划。

(二)学科队伍建设

1、本学科(学科群)和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点汇聚了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艺术学、教育学乃至管理学等学科的教学研究骨干,每个方向的骨干成员都稳定在6-8名,学科群骨干成员中,9位成员分别担任国家级学会(中国孟浩然研究会、中国屈原学会)、省级学会(如湖北省文艺学、湖北省散文学会、外国文学学会、中国宋玉研究会)会长或副会长,3位成员担任省职称、项目评审专家。

2、引进新闻专业硕士1名,聘任楚天学者特聘教授1名,学科群骨干成员马婷婷入选“省青年英才支持计划”。

3、继续推进教学团队和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地方文献整理与研究”团队、语保工程研究团队和“中国文学”教学团队阵容整齐,学术影响力逐步彰显。

(三)学科科研能力提升

1、高级别项目又有新收获。获批国社科项目1项、国社科重大项目子课题2项;省部级项目4项、其他项目10项;获得市级科研奖励3项。

2、通过设立学科群开放基金项目的形式,促进学术研究,学术专著和学术论文质量与数量又有新提高。今年共出版高质量学术专著14部,编著4部,发表学术论文140余篇,其中发表在CSSCI刊、中文核心期刊共计24篇。

3、进一步推动学术交流,学术影响不断扩大。邀请专家来校讲学4次,主办“襄阳当代散文论坛”、“《襄阳民间文化丛书》学术研讨会”、“刘秀研究所成立暨首届研讨会”等学术会议3次,组织召开“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鉴定会”1次,资助学科成员参加与本学科重要研究领域相关的高级别学术交流活动90余人次。

4、横向合作续写新辉煌章。今年共获取横向项目7项,到账经费89万元。

(四)硕士点建设

根据学校统一安排部署,完成了从申报文本到各项具体的建设任务,顺利通过新闻与传播硕士点评审。

 

五、学生工作

(一)招生就业工作。加强招生宣传,圆满完成荆门地区招生任务,获得招生工作先进单位称号,3位同志荣获招生工作先进个人。在学生就业方面,今年毕业生总计386人,毕业生初次就业361人,初次就业率为93.52%。其中:协议就业231人,灵活就业79人,考研24人,参军1人,出国5人,自主创业21人。联合管理学院、经政学院举办中型招聘会1场,独立举办小型招聘会4场。开展18届毕业生考研就业动员工作,组建“文学院齐奋斗考研交流群”,充分整合资源调动学生考研积极性。

(二)学生教育与管理。特制订《文学院“心安”网络化管理方案》,进一步落实“6+X”心理监控机制,由一名干部对应监管一个寝室,从心理、思想、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关注关心到每一个学生,定期开展寝室心理访谈,做到问题及时发现,为学院的安全稳定工作助力。开展2期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党课顺利结业的学员共89人,选拔重点培养对象45人,发展新党员36人,转正党员35人。制订《2017年文学院通讯宣传工作规范》,及时上传与学生工作相关的各类通讯、新闻稿件,稿件数量和质量上都名列前茅。建设各年级微信群和文学院官方微信公众号“襄小文君”,现已正式投入使用。

(三)贫困生资助和寝室建设。2017年,资助贫困生人数合计410人,其中励志奖学金53人,一等助学金70人,二等助学金211人,三等助学金70人,社会奖学金2人,申请临时困难补助2人。先后开展寝室文化建设月系列特色活动10项,励志感恩建设月活动5项。

(四)精品活动和特色工作。继续开展精品活动“变形计”,胡磊读书分享工作坊平均每周一次活动,已形成学校活动品牌,2017年被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共青团湖北省委、湖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联合授予湖北省”青年书香号”荣誉称号。草庐文学社参加中青诗联网校园联盟“中青杯”网络对联大赛,获得团体赛季军。

 

六、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及努力方向

(一)在教学、科研和学生管理中,虽然整体效果较好,但是仍存在少数教师责任心不强,质量意识淡薄的现象,有些环节落实不到位,导致工作未能达到预期目标。

(二)维护和谐,推行人文关怀,是推动工作的保障,但是只讲人文关怀而不依规依纪执行,工作难以达到预期的状态。部分制度建立了,但落实执行不到位。

(三)经费使用缺乏计划性。学院经费管理经验不足,对接学校管理规章制度,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经费使用的计划性,科学管理和运用。

针对以上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文学院将积极改进和完善。


  • [版权所有] 湖北文理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 鄂ICP备17002353号-1
  • 湖北文理学院地址:湖北省襄阳市隆中路296号

  • 邮政编码:   441053

  • 联系电话:0710-3590804

  • 文学与传媒学院电子信箱:   wcxy@hbuas.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