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授予单位代码及名称 |
10519 湖北文理学院 |
学位授权点代码及名称 |
0501 中国语言文学 |
学位授权点级别 |
硕士学位 |
一、总体情况
(一)学位授权点基本情况
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始建于1958年,1998年招收本科生,2007年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获批为省级重点学科,2012年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获批为省级重点(特色)学科,2020年汉语言文学专业获批为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汉语言文学教学团队获批为省级教学团队,2020年获批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21年中国语言文学与文化传承创新学科群获批为省级优势特色学科群,语言学课程群教学团队获批为省级教学团队。
(二)学科方向
1.050102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主要研究领域:一、当下语言生活与语言状况研究;二、方言研究;三、语言信息处理的应用研究。特色与优势:已形成当下语言现象解读、区域方言与语言保护、区域语言文化等比较优势。
2.050104中国古典文献学。主要研究领域:一、地域历史文化文献整理与研究;二、地域文学艺术文献整理与研究;三、简帛文献整理与研究。特色与优势:已形成地方志整理与研究、襄阳民间文学艺术文献整理与研究、简帛医药文献整理与研究等比较优势。
3.050105中国古代文学。主要研究领域:一、中国古代辞赋研究;二、中国古代戏曲研究;三、中国古代诗词研究。特色与优势:学术领域稳定,在宋玉辞赋研究、中国古代戏曲文体批评研究、乐府诗研究、襄阳唐代诗人群体研究、明清诗词研究等领域具有较大影响。
4.050106中国现当代文学。主要研究领域:一、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家作品研究;二、中国抗战文学研究;三、影视传播研究。特色与优势:在鲁迅研究、莫言研究、襄阳作家群体研究、抗战诗歌研究、影视传播策略研究等具有较大影响。
5.050108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主要研究领域:一、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批评研究;二、比较诗学研究;三、外国作家作品研究。特色与优势:已形成经典作家文艺思想研究,中外当代文艺美学大家比较研究,易卜生、海明威、梅里美研究等特色领域。
(三)研究生人数
2021级14人。
二、培养目标与标准
本学位点立足湖北,面向全国,积极主动服务国家及区域经济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道德情操高尚、学术底蕴深厚、创新能力强的中国语言文学专业人才。
(一)培养目标
本学位点旨在培养掌握厚实的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理论基础知识,掌握所从事的研究方向上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较强的文学理论分析、综合、思辨能力和语言应用能力,能全面把握中外文学发生、发展、演变的历史,了解和掌握文学或语言学研究的各种理论和方法,成为能够独立从事文学、文学理论批评或语言学研究与教学,文化教育艺术事业管理、对外文化交流或其他社会行政管理工作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二)培养标准
1.具备良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和良好的政治素质与道德品质,热爱祖国,遵纪守法,能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服务。
2.具备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比较扎实的基础理论和比较广博的专业知识;具备运用所学理论、知识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从事中国语言文学及相近学科的教学、科研,以及文化、宣传、新闻、出版、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3.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熟练地运用该门外国语阅读本专业的文献资料,并具有一定的外语写作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能够熟练地运用计算机。
4.具备健康的体魄、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师资队伍
本学位点师资队伍稳定整齐,力量雄厚。2021年本学位点通过引进(博士3人:樊义红、孙德贤、马碧)、自我培养(访学1人:高志明)、外聘(“楚天学者”1名:赵蓉晖、“隆中学者”1 名:刘刚),不断充实和壮大学科队伍。截止2021年底,学位点有专任教师34人(含导师23人),其中博士21人、教授14人、副教授10人,专任教师年龄、职称、学历、学缘等结构合理,呈年轻化态势,具有强劲的学术冲击力。
四、学科平台
现有省级以上学术研究平台3个(鄂北区域发展研究基地、三国文化研究中心、汉江发展研究中心), 校级学术研究平台6个(宋玉研究中心、孟浩然研究所、唐诗与襄阳研究所、刘秀研究所、荆楚艺术研究所、区域语言文化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全国性学术团体中国孟浩然研究会、中国屈原学会宋玉研究会挂靠学院。
五、学术成果
本学科2021年共主持科研项目国家级10项(结题3项:秦军荣、胡小林、王海燕),省部级5项(结题1项:马婷婷);出版学术著作9部;发表SSCI、SCI、CSSCI、C扩及北大中文核心论文19篇。胡小林负责编纂的《全清词•嘉道卷》第13册、第27册(共30册,南京大学出版社2020年出版)获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优秀图书提名奖”,朱佩弦学术论文《楚国名辩思潮与宋玉的辞赋创作》被《新华文摘》2021年第6期论点摘编。科研到账经费纵向20万元,横向 91.41 万元。
六、社会服务
本学科专任教师刘群主持的国家语委项目《襄阳口头文化》进展顺利,该项目主要采集襄阳地区包括各县市的口头文化语料进行方言讲述并摄录保存,目前已经采集语料15万字。本学位点教师为鱼梁洲公安分局开展素质培训活动(陈晓燕、张彦林、高新伟参加授课)。本学位点教师获批立项“双百行动计划”共18项,为相关村镇社区等单位在文化建设、经济建设、志书编撰、留守儿童教育对策等方面献言献策,提供智力支持,全部完成了任务,顺利通过验收。高新伟、李骜等应邀参加枣阳“帝师史策先研讨会”和宜城“《嘉靖宜城县志校注》研讨交流会”,为当地充分发掘历史文化资源,推动乡村振兴和历史文化研究,促进文化事业发展,提出了良好的建议。
八、学术交流
2021年因新冠疫情,本学科教师外出参加学术会议受到极大影响,部分教师通过线上线下的形式参与国际国内学术会议40余人次。本学科举办国内学术会议3次: 2021年4月24日举办“熊鹏程《女猎手》创作研讨会”、2021年9月19日举办“谢伦散文创作学术研讨会”、2021年10月27日至29日举办“第三届语言与国家学术研讨会”。
九、研究生招生与培养
2021年,本学位点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教研【2020】9号),以及湖北文理学院《研究生培养管理办法》(校政发研【2021】4号)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关于研究生招生管理、培养过程与学位授予管理、导师岗位管理、研究生管理与服务等各方面的制度要求,积极探索建立与培养目标项适应的研究生招生选拔制度;积极构建研究生成长成才为中心的培养机制;积极完成研究生导师培训和考核工作,同时提升研究生导师的指导能力,健全以导师为第一责任人的责权机制;优化课程建设,加强联合培养基地建设,强化研究生科研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积极开展研究生专业课程任课教师的专业素养培训与教学技能提升工作;抓好研究生日常教育管理与服务工作,充分调动研究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021年本学位点在各项工作开展中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具体总结如下:
(一)完成2021年中国语言文学学硕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和复试录取工作。
我院成立2021年中国语言文学学硕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工作组、复试及录取工作专班和复试专家组,确定各组组长负责开展自命题和评卷工作、负责制定中国语言文学学硕专业复试及录取工作细则并组织实施,圆满完成了安全性、科学性、规范性和公平性的命题和评卷工作,圆满完成了14名中国语言文学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计划数。
(二)完成2022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宣传和自命题工作,并成功举行2021年暑期大学生学术夏令营活动。
为扩大生源、提高知名度,本学位点在校内外进行2022硕士研究生招生宣传工作,分别与周口师范学院、黄淮学院、湖北工程学院、湖北科技学院、南阳理工学院、许昌学院、平顶山学院、兰州文理学院、兰州理工大学、甘肃政法大学、河南开封科技传媒学院11所高校签订研究生优质生源基地建设协议,院领导带领本院招生宣讲团到这些高校进行研究生招生宣讲,让更多考生了解我院硕士研究生教育特色、学科优势、培养条件和招生政策。完成了2022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宣传和自命题工作。2021年7月3日成功举办“湖北文理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2022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夏令营”线上活动,吸引了更多优秀考生到我院学习深造。
一志愿报考2022年中国语言文学学位点并现场确认37人(其中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15人,中国古典文献学1人,中国古代文学10人,中国现当代文学10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1人)。
(三)制定《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同时不断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根据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专业优化发展方向启动了中国语言文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制定工作,成立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专家组多次讨论整体方案内容,并邀请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刘云教授和南京大学文学院张宏生教授对方案进行审定,给与方案的整体意见。经反复论证,最终确定面向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新发展、适应培养该学科专业人才的《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并于2021年9月组织实施。
(四)积极开展导师遴选、培训和考核工作,提升导师队伍素质。
本学位点积极建设硕士生导师队伍,2021年新增中国语言文学学硕新增研究生导师5名。积极落实导师作为第一责任人在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培养方面的两大基本岗位职责,重点检查了《导师指导学生过程记录册》记载情况。组织学位点导师认真学习《研究生导师手册》,选派导师分别参加《全国新闻传播学骨干教师研修班》和《高校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培训班》提升导师业务水平和指导能力。
(五)规范研究生教学常规管理工作,培养研究生课程专任教师教学能力,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2021-2022年度第1学期,本学位点迎来2021级14名新生。本学位点积极开展2023级研究生新生入学教育工作,主要包括国家形势政策与安全、校规校纪、心理健康、学业规划、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培养方案解读等内容。
本学位点根据培养方案要求,2021中文开设了2门学科基础课和5门学科专业课。我院重视课程教学在研究生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并加以规范化管理,教学中依靠专业授课老师启发互动性教学,邀请学界专家进课堂开展教学,吸引学生热爱课堂,出勤率达百分百。
(六)积极建设研究生教学质量监督体系,做好研究生期中教学检查和期末考试工作。
本学位点重视课程教学在研究生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并加以规范化管理,并积极开展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监督,组织院长、分管教学的副院长和研究生办公室轮流到研究生课堂听课,组织研究生教学座谈会听取学生的心声,解决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积极开展期中教学检查工作,我院专业课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准备教学资料丰富,备课充分,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有讲授式、讨论式、请业界专家进课堂式,以及带领学生进入媒体式等。专业课教师在课堂上充分与学生互动,课堂气氛活跃,授课效果好,课程进度与《教学进度表》保持一致,课堂教学质量高。
(七)创建研究生工作站,加强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
本学位点积极联合相关行业,建立稳定的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基地。2021年与襄阳市樊城区融媒体中心签订了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协议,襄阳广播电视台和襄阳日报集团启动创建省级研究生工作站建设项目,推进产学研用相结合,提升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
(八)严抓研究生日常教育管理,充分调动研究生积极性和主动性。
本学位点以研究生德育工作为核心,始终遵循“三全育人”,以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守育人引领育才,深化“爱读书、爱锻炼、爱公益”实践,不断提高学生政治品质、思想品质、道德品质、学习品质。研究生进校之初,便开展入学教育,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校规校纪、学术道德规范等教育,解读研究生培养方案;并组织师生见面会,双向选择分配导师。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制定个人培养计划,树立学术研究方向。在文体活动中,引导学生增强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有班级荣誉感;完善研究生奖励政策体系真正发挥奖学金对研究生的激励作用,设立15个助研岗位,3个助管岗位,充分发挥了“三助一辅”对研究生能力培养的重要作用;优化设计研究生学术周活动,开展研究生学术报告会,邀请了华中师范大学的张三夕教授和华东师范大学的倪春军教授开展专业性学术讲座,进行学术交流,激发研究生科研兴趣,培养其科研实践创新能力。
(九)存在问题与解决对策
1.师资队伍中的高层次人才比较短缺。需要更加注重本学位点高层次人才的引育工作,引育结合,并以各类人才项目为辅助,确保学位点师资力量能够持续满足研究生培养需要,保障学位授予质量。
2.校级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的联合培养作用发挥不足。需要更加致力于研究生培养体系的改进和完善,尤其加强联合培养,将科研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贯穿研究生培养全过程,使研究生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与时代发展同步,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
十、下一年度建设计划
(一)稳步提高生源质量,争取适当扩大招生规模。
(二)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梯队,整合学科资源,加强学术交流,提高师生科研产出质量。
(三)继续强化导师作为第一责任人的意识,确保导师履职尽责。加强导师指导研究生发表高水平论文的力度。
(四)严抓研究生培养各个环节的质量,进一步建立优良学风,为全面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