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提升学生的学术水平和学科实践能力,拓展学生视野,文学与传媒学院积极响应学校号召,于2023年10月9日始,参与了学校开展的研究生“学术周”活动三场,筹划举办了“学术周”系列活动八场。我院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与传播、学科语文专业22、23级研究生在为期三个月的“学术周”活动中做到积极参与、认真聆听并交流学习,达到了学思结合、学有所获的效果。2023年文学与传媒学院研究生“学术周”活动总结如下。
一、借助学校平台,扩宽学术视野
2023年研究生“学术周”活动分设学校和学院两个活动版块。10月9日至20日,文学与传媒学院广大师生在学校举办的专家讲堂、导师沙龙、研究生论坛和教育成果展等主题活动中积极参与,深入学习。
10月16日上午,2023年研究生“学术周”启动仪式于图书馆三楼会议室举行,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辛忠到场做以《强化“绿色工程”教育,培养具有责任担当的时代新人》为题的专家讲堂。辛忠教授的热情演讲,不仅为我院研究生未来的学术研究提供了方向,也大大提高了学生学术研究的热情。在专家讲堂期间,辛忠教授多次提到“以绿色建未来”、“让绿色染满中国大地”等理念,丰富学生对于绿色技术知识,拓宽学生的研究角度。会后,我院师生共同参观了研究生教育成果展。
辛忠教授做专家讲堂
我院研究生参观成果展
10月19日下午,导师沙龙于医学楼621教室召开。会上,七位导师依次发言,进行了指导研究生经验交流与网络培训心得交流。教育学院王炜老师为研究生们倾情分享了在发布核心期刊SSCI期刊如何发表以及发表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数统学院张敏捷老师,以《如何构建和谐的导学关系》为主题,为在座师生分享了良好师生关系的实践模式,传达了学生在科研过程中及时与导师进行沟通的必要性,同时也使学生们树立了终身学习的科研理念。我院毕翔老师,以新闻与传播专业为例,对跨学科的学生解读当下学科热点与未来研究方向。“当前要为跨学科的交叉性人才进行专门培养,同时也应组建一个跨学科的导师团队”,毕翔老师的一番话在一定程度上对当前的科研和导师团队建设提供了方向。
2023年“学术周”导师沙龙
数统学院张敏捷老师分享
文学与传媒学院毕翔老师分享
10月20日下午,我校于宁静楼三楼报告厅召开专家讲堂。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田北海以《面向乡村振兴的新文科研究生分类培养改革模式实践》为题,为在座师生分享了自己对于新文科研究生培养的见解。田北海教授以华中农业大学本科毕业生为例,鼓励学生主动下基层、踊跃就业创业,为我校的新文科研究生分类培养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也为规范学术研究、加强学术道德做了指引。
田北海教授讲座分享
二、发挥学院特色,促进学术交流
作为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与传播、学科语文专业研究生培养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按照学校“学术周”活动开展要求,并结合学科发展需要,举办八场特色学术活动,以求扩充我院学生的专业知识,促进师生之间的学术交流。
10月9日上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农业农村频道原《聚焦三农》首席记者、主任编辑丁华明受邀为文学与传媒学院师生作题为《一线记者实战经验说——记者三部曲》的讲座。丁华明结合自身丰富的工作经历和典型案例从学习、实习和上岗就业三个阶段分享实战经验。针对当前媒体深度融合背景下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他强调记者应成为多种技能兼备的“全才”,要具备能吃苦、不怕困难、不怕危险等品质。在讨论互动环节,丁华明认真解答了学生关于“三农”选题、摄像技巧等方面的疑问,师生表示受益匪浅,会场氛围热烈。
丁华明进行经验分享
11月2日下午,文学与传媒学院第二十一期“学术周”专家讲座于八栋C305会议室举行,我院硕士研究生导师张月萍博士做题为《“三重镜像”照亮论文创新之路》的学术讲座,我院教师、研究生及本科生到场聆听讲座。张月萍教授启迪学生利用“三棱镜”的方式分析文献、进行学术研究。张月萍博士精心选择了一些论文写作中的典型案例,剖析了论文写作中的常见问题,提出了针对这些常见问题的改进建议。
张月萍教授进行学术分享
11月7日下午,“中国式现代化:记者的行与思”2023年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启动仪式在中国传媒大学举行。文学与传媒学院组织新闻与传播专业师生共同在线观看了大讲堂启动仪式的现场直播。文传学院在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中注意充分使用“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的教学资源和思政资源,积极将新闻大讲堂资源融入教学活动,不断提高新时代新闻传播后备人才的培养质量。观看启动仪式视频后,学生们深受鼓舞,纷纷表示“大讲堂”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当下的新闻与传播环境,讲堂内容能够对他们的后续学习、研究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师生共同观看2023年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现场直播
11月16日下午,文学与传媒学院开展了22级研究生学术报告会。我院部分导师和研究生出席本次学术报告会,该会议分设中国语言文学专业与新闻与传播专业两个会场。会中,参与汇报的20位同学就不同的研究选题进行逐一分享。新闻与传播专业会场中,宋子麟以“洋网红”互动话语体系构建为例,聚焦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对外传播话语体系的构建策略;卢冰玉基于扎根理论对新闻与传播专硕研究生导学关系进行研究;于欣楠研究了社交媒体信息内容对大学生出游意愿的影响。胡江伟、符冰、李婧三位导师对每位学生的论文汇报进行依次点评。胡江伟教师做总结发言,积极肯定了学生们的学术能力与学习态度,并表示学生们的研究方向和内容具有丰富的实践意义和现实内涵,希望学生们在会后能够结合老师的建议积极思考,进一步找准科研方向,找对科研方法。
22级研究生学术报告会(新闻与传播专业会场)
11月23日下午,受文传学院邀请,苏州大学传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庆江为学院师生做题为《老舍诺奖传闻与20世纪80年代民族主义情绪传播》的讲座。曾庆江教授从文化传播学角度,针对自1981年至2019年的“老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传闻,展开层层分析。他认为,这一传闻折射出大众对于老舍文学创作成就的肯定、对于中国作家作品水平的文化自信,以及希望中国作家尽早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焦虑。曾庆江教授认为,任何传闻或现象的背后都有深层的内容,作为研究生应该学会如何拨开传闻或现象的迷雾,发现问题的本质,并给予科学合理的解释。
曾庆江教授进行学术讲座
11月30日晚,文传学院李骜博士为中文专业研究生、本科生们开展了题为《文史领域中的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的学术讲座。会中,李骜博士结合《〈齐明王歌辞〉的舞蹈性质和文献价值》等论文,解读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概念及如何运用。李骜博士强调,同一种材料被不同的学者从不同视角可以发掘不同的选题,学生在做论文时需要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专业的学术眼光。此次讲座干货满满,座无虚席,为学生们创新学术视角、打开新领域起到重要帮助。
李骜博士进行学术讲座
12月7日下午,文传学院开展了第一届研究生科学研究文献综述写作大赛获奖学生汇报会。我院部分导师和23级研究生出席本次汇报会。会中,新闻与传播专业学生张国才基于对CGSS2021数据的实证分析,聚焦农村老人网络使用对其社会信任的影响;黄俊以微博平台#上海万圣节#话题包含的相关内容为研究对象,结合当前中国的节庆活动的现状提出具有建设性的对策;曾莹研究了短视频时代河南红色文化传播策略。魏晓莉、张倩两位教师对每位同学的发言进行了点评。魏晓莉教师做总结发言,指出了学生们在文献综述写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并希望学生们再接再厉继续深入学习,随时与导师进行交流,提高论文写作能力与素养。此次文献综述写作与汇报为23级研究生以后的课程论文、学位论文撰写端正了方法,奠定了基础。
第一届研究生科学研究文献综述写作大赛获奖学生汇报会
12月18日下午,首都师范大学国际文化学院教授王春辉做客“隆中讲坛”,以《语言研究取向与个体学术进路》为题为师生们做学术讲座。王春辉教授从语言的属性和功能出发,梳理了语言研究的视角,分别比较了中西方语言研究的差异之处,将语言研究进一步聚焦于社会语言学、语言政策与规划方。同时,王春辉教授指出个体学术进路应该遵循的本心。他勉励大家,做学术研究一定要多读书,善思考,用多方面、全方位的阅读为自己提供宽视野的研究方向,以勤勉地思考阐释语言现象。本次讲座帮助学院师生更好地了解语言及语言研究的前沿,是一场理论与实践兼及的精彩分享。
至12月18日,2023年文学与传媒学院研究生“学术周”活动顺利结束,各位师生纷纷表示本次“学术周”活动内容不薄,形式丰富,收获颇多。学生培养质量的保障及提升从始至终都是我院研究生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定期开展研究生“学术周”活动,不仅是学校研究生工作的一项重要安排,更是学院及时了解学生学业情况,帮助研究生持续有效推进科研及实践计划,鼓励学生全面发展,让学生们更加坚定科研信念的必要方式。今后文传学院也将继续优化各个培养环节,以完善硕士生培养质量把控体系,提升研究生核心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