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王辉斌:伏案40余载,著述1200万字
来源:    上传时间:2018-04-22
 

王辉斌教授 卜润慧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夏永辉 通讯员 卜润慧 胡旭
 
    他今年71岁,仍每天工作15小时,孜孜不倦地读书,迄今读过10万余卷;
    他从事学术研究40余年,出版独撰学术著作25部,发表论文450余篇,共计约1200万字;
    他,就是湖北文理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教授王辉斌。
 
    “做学问,读书是基础”
 
    黄棕色的西装外套、条纹衬衫、大黑框的厚片眼镜,眼前这位长者,就是王辉斌教授。4月11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刚进王辉斌家门,墙上的书画作品便映入眼帘,一间12平方米的书房挤得满满当当。
    “做学问建立在你读了多少书的基础上。”王辉斌说,“我每天除了吃饭、散步,要么读书,要么写作,退休后一直也是这样安排作息。如果闲着,我会感到全身不自在。”
    王辉斌将他的读书历程分为三个阶段:1983年至1988年,主要是通读《全唐诗》和《全唐文》;1993年至2003年,集中精力读完10部“大部头”,《诸子集成》《十三经注疏》《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宋诗》《全宋词》《资治通鉴》《元诗选》《国朝诗集》《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2005至2009年,通读了《四库全书》《续修四库全书》《四库全书未收书辑刊》所有与乐府诗相关的别集、总集与选集,以及二十四史中的唐以后诸史书等。
    王辉斌治学的最大特点,就是将文学史研究打通关。他说:“原图书馆馆长毕克成曾经笑言‘学校图书馆的《四库全书》就是给你一个人买的’。”“读书过程中涉及到几个根本性问题,比如,如何读书?是全部精读?还是通读?可以根据个人需要,但是在通读过程中一定要有重点,一定要做好笔记,这个过程是发现材料的最好机会。”王教授拿出他撰写并已出版的《商周逸诗辑考》说,“这就是我整理读书笔记的成果。”
    埋首书堆,扎牢学术研究基础;畅游书海,寻求灵感,迸发创作激情。由于涉猎广博,王辉斌被同行称为“文学史研究打通关第一人”。
 
    “学术就是生命”
 
    1986年,王辉斌在《天府新论》发表第一篇论文《李白诗中之“龙山考”》;此后每年,他都发表学术论文,而且多在核心期刊发表,还出版了学术研究专著。
    “退休后,他取得的成就比在职期间还要大,因为时间和精力都更加充裕了。”湖北文理学院党委书记唐峻介绍,王老师现在仍是中国孟浩然研究会会长、中国李白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杜甫研究会常务理事;这些年来,他除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乐府诗批评史”外,还出版独撰著作《商周逸诗辑考》等11部,在《民族文学研究》、《学术论坛》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
    曾有青年教师登门拜访王辉斌,向他请教如何“发论文”。王教授给出建议:“做学问急不得,要脚踏实地、沉心静气。”他说,不可为“发论文”而做研究,这样的研究总是浮在表面,没有“干货”。
    “学术研究已成为我的习惯,一天不做这个事就别扭。”王辉斌说,“孩子曾劝我去外地跟他们同住,但被我拒绝了,因为这样无法专注学术研究。在我这里,学术就是生命。”
    现在,他每天至少花15小时用于阅读和写作,晚上12点前,书房的灯一定还是亮着的。
    2008年他的论文的高被引指数排名全国第一,他研究唐代文学的论文在建国以来排名全国第二。
    2017年,在“中国文学基金项目学术论文高频作者”影响力排名一项中,我省有两所高校的3名作者上榜,王辉斌教授位列全国第20名、全省第1名。
  • [版权所有] 湖北文理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 鄂ICP备17002353号-1
  • 湖北文理学院地址:湖北省襄阳市隆中路296号

  • 邮政编码:   441053

  • 联系电话:0710-3590804

  • 文学与传媒学院电子信箱:   wcxy@hbuas.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