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党代会精神】二级学院书记院长访谈(三)
来源:    上传时间:2021-11-16


 

编者按:学校第二次党代会明确了“十四五”及未来一个时期的奋斗愿景、发展战略,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指明方向,提供遵循。为深入贯彻落实二次党代会精神,宣传部会同组织部、人事处、教务处、科技处、研究生处在校园网开设“二级学院书记院长访谈”栏目,阐述二级学院“十四五”期间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队伍建设、基层党建等方面的系统谋划、具体举措与实施方案。今天刊发对文学与传媒学院党委书记李定清、院长刘群的访谈。

记者:刘院长您好,学校第二次党代会上,党委书记唐峻所作的报告从10个方面回顾了学校一次党代会以来取得的成绩,客观真实,催人奋进。请您简要介绍文学与传媒学院在一次党代会以来取得的突出成绩。

刘群:“十三五”期间,学院学历教育层次和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人才队伍结构不断优化,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科学研究成效不断彰显,学科专业排名大幅度跃升。具体表现在:

人才队伍结构日趋完善。引进博士8人、双师型教师4人,攻读博士返校4人。学院教师队伍中教授占比26.78%,副教授占比46.42%,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比39.29%;获批“楚天学者”岗位两个;聘任“楚天学者”特聘教授2人、“隆中学者”1人人;获批校级名师工作室2个。

专业排名大幅度提升。三个本科专业全部获批为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专业排名较“十三五”初有大幅度提升,其中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排名前3.67%,广播电视学专业排名前23.81%,进位18名,汉语言文学专业排名前35.57%,进位99名。

人才培养质与量同步提高。获湖北省高校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获批省级荆楚卓越协同育人计划项目1项、省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1个、省级教研项目2项、教育部产学合作项目1项;获批校级专业建设项目2项,校级课程建设项目37门(项),校级教学团队3个,校级各类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项目29项,校级教材建设项目12项,校级教学名师3人、教学标兵1人,校级各类教学奖励25项(人)。实践教学成效提升较快,获国家级大创项目4项、省级大创项目13项;获国家级学科竞赛奖励69项,省级214项;成立“大学生影像创新实践工作室”,打造实践教学品牌活动——学生作品展评会。

科学研究多点发力,各有所获。获批国家级项目9项,省部级项目16项,省部级科研成果奖3项;发表高质量论文近70篇;出版高水平著作19部;获市厅级科研成果奖35项;举办学术会议21次;获得横向经费270万元。积极参与地方文化建设,在方言保护、古籍点校、非遗传承、地方文学文化研讨等方面齐头并进,成果多样。

研究生教育已成常态。获批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点和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一级学科硕士点,启动硕士研究生教育,研究生教育教学管理和运行逐渐步入正轨。

学科建设再上新台阶。组建打破院系壁垒和学科专业界限的文学教育与文化传播学科群,获批为校级优势学科群。省级重点学科“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完成第二个周期的建设任务,排名进入前40%。

记者:学校第二次党代会报告提出以“四新”建设为引领推进一流专业建设,围绕一流专业建设,请问学院有何新举措?

刘群:加强价值引领做好课程思政。用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新闻观统领专业教学。开设必修课程引导学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系统讲解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文艺、新闻思想,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宣传思想、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论述。将课程思政融入所有专业课程教学,把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将立德树人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丰富完善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从课程的整体性与关联性出发,设置文学类、传媒类、艺术类等交叉学科类课程模块,搭建文学+、技术+、艺术+的课程体系。把原有的专业主干课和前沿新兴课程相匹配,增加与前沿技术对接、与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对接、与全球化国际化适应的课程,强化课程体系对人才核心竞争力的支撑作用。

推进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将科研与教学深度融合,支持教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课程或课程教学的内容提升教学内容的高阶性及学生科研能力的发展性。将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打通人才培养供给侧和行业产业需求侧的通道。与企业共建协同育人基地,聘请行业专家参与教学的同时还把课堂开到行业实际场景,把行业标准、职业要求、产业发展融入到教学过程和学术研究。

记者:学校第二次党代会报告提出“要在省一流学科建设等方面取得标志性、突破性成果”,请问学院将如何在特色发展方面加快形成核心竞争力?

刘群:统筹谋划,科学布局,建构硕士点建设引领学科发展新态势,即兼顾两个层次(本科、硕士)、关注三个类型(硕士点、学科、学科群)。以硕士点建设为重点,推进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点和新闻与传播学学科、中国语言文学学术型硕士点和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的两两融合。

资源共享,集群发展,大力加强中国语言文学与文化传承创新学科群。以文化为纽带,以文化传承创新为目标,结合各学科属性特质和研究领域,形成语言、文学、艺术与文化传播、文化传承、文化创新的有机关联。各学科之间在学科方向、研究领域和服务面向上体现了学科群整体的适恰性和目标的一致性。

固本创新,凸显优势,提升学术成果质与量。充分利用区域社会文化资源,以襄阳及汉江流域语言、文学、文化研究与传播为着力点,形成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学术品牌,提升学科群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比如襄阳方言、襄阳口头文化的整理、采录和研究及其方言资源集编写;襄阳方言研究、襄阳文学研究、襄阳艺术研究、襄阳新闻传播史研究等系列文献整理和研究;以系列地方志点校为代表的襄阳及周边文献整理与研究;探索开发设计系列文创产品;提供多语种译介服务,助推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传播。

整合改造,多类并举,搭建学科成果推出和成果转化平台。整合现有小、碎、散学科平台为高聚合度新平台,提高学术生产力;聚焦学科方向、研究领域和学校办学特色,适时增加与文化传承创新、交通、翻译与语言服务、英语教育相关联的学科平台;重点建设教学、科研共享平台——“融媒体实验中心”“鄂西北基础英语教育研究中心”及学科特色平台——“荆楚艺术研究所”“非遗文化研究中心”等;力争获批省级人文社科基地或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

记者:学院如何提升科研成果的“代表性”和“突破性”?

刘群:继续推行“一级学科大指导+二级学科小指导、校外专家团队+院内专家团队、请进来指导+走出去指导、项目指导+论文指导、学术沙龙+文渊讲坛+师生交流开放平台、外出参会+主动办会”的科研能力自我提升体系,以此激发教师科研潜力,增强教师的科研自主性和积极性。

打造“三高”产品。一是高水平研究成果,主要指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高质量论文、高质量专著;二是高档次奖励,主要指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三是高层次平台,从存量和增量、校级和省级、教学和科研三个维度提升平台建设质量,力争获批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或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

坚持点面结合,拓宽项目申报的多样化渠道。所谓面,是指文科共有的项目类型,如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项目、省社科基金项目等;所谓点,是指和学院学科专业相关度较高的项目类型,如国家语委项目、广电总局项目、文化部项目等。

充分发挥现有研究领域的优势强项,适时拓展“文化视觉语言”“区域文化传播”“交通大数据”“美育教育与人文教育”等特色研究领域。

提升社会服务的档次和集群效益,明确服务对象,探索社会服务新路径,逐渐形成和教师学术研究、学院学科专业发展的对接度较高且可持续延伸的拳头产品,如区域语言资源整理与研究、地方文献整理、非遗数字化保护,等等。

记者:近年来,学校实施人才战略,创新人才政策,加大资金投入,引进教授博士178人,培育国家级、省级人才15人,资助教师赴境内外研修访学240余人次,人才结构持续优化。请问学院将采取哪些具体措施为人才做好服务工作?

刘群:建立教师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和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水平,坚持教书和育人、言传和身教相统一。

科学编制人才计划,引聘育相结合,优化现有学科队伍。一是引新闻传播学、艺术理论、文艺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等专业急需人才;二是引进或聘用高层次领军人才或学科带头人;三是育有竞争实力的国家级、省部级各类项目人才;四是育有发展潜力的青年人才。

加强教师职后培训,实施青年教师成长工程和教师“进行业、进企业”工程,提高国内外研修经历教师、双师型教师、高级访学教师的比例。

强化团队建设和团队合作意识,发挥高学历高职称教师和研究生导师的引领示范作用,重点扶持中青年教师开展科研工作,汇聚教学科研骨干,打造素质好、水平高、能力强、可持续发展的校级及以上科技创新团队、课程教学团队和名师工作室。

记者:李书记您好,请问学院如何落实学校第二次党代会对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要求?

李定清:学院党委拟从以下方面开展工作,落实党代会提出的要求。

加强政治引领,强化党建工作质量意识。把政治建设放在首位,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党的建设,不断提高班子成员和党员干部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继续推行大党建理念,坚持党建和业务工作的融合,将高质量党建贯穿于党建工作各环节,用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引领学术生态、育人生态,切实提高党建工作质量。

突出重点,加强理论武装。结合人文学科专业思想理论建设实际,持续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用党史学习教育推进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切实担当使命任务,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通过个人自学、集中研讨、教育培训等形式,突出重点,学以致用,切实解决党员干部和教职员工思想上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不断提升党员干部的理论功底。

夯实基层组织建设基础,规范支部建设。加强班子建设,发挥“关键少数”的“头雁效应”,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队伍。完善学院党委会和党政联席会议制度,确保党的组织领导和运行机制等五个到位,推动学院事业发展。树立“党的一切工作到支部”的鲜明导向,按照学校“样板支部”创建标准,深化教师党支部“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做好党支部书记的培养工作,使支部书记成为党建带头人、学术带头人,真正发挥基层党组织在落实“七个有力”方面中的主体作用。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铸牢风险防线。压紧压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书记抓党建第一责任,把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六条意见作为重点任务和经常性工作。根据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要求,加强网络、平台等舆论阵地管理,形成风险防控责任清单,推进“清廉湖文”建设。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推进党务公开、院务公开,接受群众监督,为文传学院事业发展保驾护航。


转自学校校园新闻

 

  • [版权所有] 湖北文理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 鄂ICP备17002353号-1
  • 湖北文理学院地址:湖北省襄阳市隆中路296号

  • 邮政编码:   441053

  • 联系电话:0710-3590804

  • 文学与传媒学院电子信箱:   wcxy@hbuas.edu.cn